遗训新生:解码景迈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

作者: 时间:2025-03-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普洱学院政法学院“遗训新生:乡村智理的活态解码”社会实践团队于3月7日到3月12日走进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聚焦“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主题,开展“景迈山古茶林治理共同体”实地调研活动,探索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治文明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

此次专项调研,是我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民族村寨村规民约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作用探析——基于景迈山芒景村村规民约的实证分析》的深化推进,此前,团队已就“民族村寨村规民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赴景迈山芒景村开展专项调研,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本次调研旨在进一步感悟民族生态习惯法所蕴含的当地群众的经验智慧与创造力,揭示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运作逻辑,分析其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依据“三治融合”和软法治理理论,总结实践经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探寻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的复制模式,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延续千年的“林、茶、村”共生系统,既是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栽培古茶林,也是民族生态习惯法与现代法治融合的实践典范。景迈山的千年传承以及和谐相处主要依赖于其“四个传统”保护机制,包括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体系、传统茶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该机制反映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传统治理智慧,蕴含着独特的生态环境法治本土资源,堪称活态传承的东方范式。

实践团围绕景迈山布朗族、傣族等世代传承的生态习惯法体系蕴含的价值展开,思考传统习惯与现代法治的关系,深入民族村寨,走访调研景迈山村民,深入访谈非遗传承人,入校开展生态法治宣讲,并积极与基层干部座谈交流,讨论民族生态习惯法与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与共生。

申遗成功后,当地的乡村社会结构快速变迁,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治理体系与制度衔接的双重困境、实施机制与传播效能的协同困境、文化认同与教育传承的深层危机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针对民族生态习惯法在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中面临的结构性、程序性与心理性困境,团队聚焦治理体系优化、实施机制完善、文化认同强化三大维度,通过整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治理工具,结合实地调研结果,重点研讨了民族生态习惯法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优化路径。

景迈山古茶林治理共同体作为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融合的典范,不仅有效地促进景迈山古茶林的管理与维护,也为其他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实践范式。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发现景迈山通过系统性整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治理体系,形成了“文化符号法治化—教育场景沉浸化—制度激励认同化”的三维协同治理模式,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复制经验。

此次调研为“遗训新生:乡村智理的活态解码”社会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灵感,团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研究,深入挖掘民族生态习惯法蕴含的生态环境法治本土资源,积极推动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的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文:乔磊 图:贺仁婧

校对:郭杰

审核:郭杰

版权所有 © 普洱学院 2013 Puer University 网址:www.peuni.cn